學寶教育旗下公務員考試網(wǎng)站
網(wǎng)站地圖     設為首頁     加入收藏
當前位置:主頁  >> 申論資料  >> 申論指導   
申論指導
2021年山東公務員考試申論積累:不惰者,眾善之師也(習大大用典)
http://www.7ozkvabd.cn       2020-12-06      來源:山東公務員考試網(wǎng)
【字體: 】 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

  習近平用語是公務員考試申論資料必備素材,對于申論寫作有非常大的幫助。在他的文章、講話、著作中,常常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經(jīng)典名句,寓意深邃、生動傳神,既具有啟迪的意義,也彰顯了中國的文化自信。今天山東公務員考試網(wǎng)(www.7ozkvabd.cn)為大家?guī)砹暣蟠蟮膶W習用典——“不惰者,眾善之師也”。


  以下內(nèi)容轉(zhuǎn)自:央視網(wǎng)


  “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,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?!薄肮鈽s屬于勞動者,幸福屬于勞動者?!?1月24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發(fā)表重要講話,贊揚勞動模范是民族的精英、人民的楷模,是共和國的功臣,號召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大力弘揚勞模精神、勞動精神、工匠精神,努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(xiàn)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創(chuàng)造新的時代輝煌、鑄就新的歷史偉業(yè)!


  在講話中,習近平總書記還用“不惰者,眾善之師也”這句古語,深刻詮釋勞模精神、勞動精神、工匠精神的實質(zhì),指出勞模精神、勞動精神、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(chuàng)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(xiàn),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、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。

 

\

 

\


  【釋義】


  《抱樸子》是東晉學者葛洪(自號抱樸子)的道家理論著作,由《內(nèi)篇》和《外篇》組成。


  在《外篇·廣譬》中,葛洪提出:“堅志者,功名之主也;不惰者,眾善之師也。登山不以艱險而止,則必臻乎峻嶺矣;積善不以窮否而怨,則必永其令問矣。”意思是意志堅定,是建功立業(yè)的主導;勤奮不怠,是一切善行的老師。登山不因為艱難險阻而停止,就一定會到達頂峰;行善不因為自身窮困與否而埋怨,就一定會使自己的美譽長久。用登山作譬,指出意志堅定和勤奮不怠是事業(yè)成功的重要保證。


  【解讀】


  歷史是勇敢者創(chuàng)造的,時代是奮斗者書寫的。事業(yè)只有干出來的精彩,沒有等出來的輝煌。只有奮斗者才能創(chuàng)造無愧于歷史的輝煌業(yè)績,書寫無悔的幸福人生,為夢想寫下現(xiàn)實注腳。


  這次受到表彰的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,是千千萬萬奮斗在各行各業(yè)勞動群眾中的杰出代表。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創(chuàng)造了不平凡的業(yè)績,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中國人民具有的偉大創(chuàng)造精神、偉大奮斗精神、偉大團結(jié)精神、偉大夢想精神。


  勞動開創(chuàng)未來,奮斗成就夢想。在黨的領導下,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與祖國同成長、與時代齊奮進,奏響了“咱們工人有力量”的主旋律,各條戰(zhàn)線英雄輩出、群星燦爛。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,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在實現(xiàn)中國夢偉大進程中拼搏奮斗、爭創(chuàng)一流、勇攀高峰,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、決戰(zhàn)脫貧攻堅發(fā)揮了主力軍作用,用智慧和汗水營造了勞動光榮、知識崇高、人才寶貴、創(chuàng)造偉大的社會風尚,譜寫了“中國夢·勞動美”的新篇章。


 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,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只有奮斗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。奮斗是艱辛的,艱難困苦、玉汝于成,沒有艱辛就不是真正的奮斗,我們要勇于在艱苦奮斗中凈化靈魂、磨礪意志、堅定信念。奮斗是長期的,前人栽樹、后人乘涼,偉大事業(yè)需要幾代人、十幾代人、幾十代人持續(xù)奮斗。奮斗是曲折的,“為有犧牲多壯志,敢教日月?lián)Q新天”,要奮斗就會有犧牲,我們要始終發(fā)揚大無畏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。奮斗者是精神最為富足的人,也是最懂得幸福、最享受幸福的人。


  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奮斗精神的人民。中國人民自古就明白,世界上沒有坐享其成的好事,要幸福就要奮斗。當今世界正經(jīng)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,我國正處于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。從2021年開始,我國將進入“十四五”時期,這是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(xiàn)代化國家新征程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。開啟新征程,揚帆再出發(fā)。實現(xiàn)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的宏偉藍圖,我們必須同時間賽跑、同歷史并進,用汗水澆灌收獲,以實干篤定前行,唱響新時代奮斗者之歌。(作者  楊立新)



互動消息